农历三月,《华茂报》编辑部的函件伴着明媚春光飞至,带来了它将迎创刊百期生日的喜讯,也唤起了我关于它的种种记忆。
犹记得三年前的这个时节,我初到华茂教育文化投资公司参加实习。鉴于对单位环境、文化氛围等工作要素两眼一抹黑的生疏状态,我领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查阅并熟悉与教育论坛筹建有关的各类资料。《华茂报》作为单位对外宣传的窗口式媒介,自然成了自己入行的“捷径秘籍”。为了让这项任务完成得有质有量,单位里能收集到的历年各期都被找了出来以资参详,其中不乏版面已经泛黄、堪称档案级别的几期,而一本形如画册大小、绘有类似山水画背景与“华茂报”三个艺术字封面的年度合订本则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以致于日后一提到《华茂报》,我脑海里必然会闪现过它的形象。
“读书看报”的时光没过多久,我又得以与这份报纸有了进一步的接触——我参加实习的时机正巧赶上《华茂报》酝酿改版,而这项行动同时又属于当时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澳门永利皇宫官网入口四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一时间可谓福庆双至。在具体的改版计划上,由于集团办公室拟对报纸的版面、内容做以往之未有的常态化调整,亟需在各部门、子单位遴选并建立起一支与改版后《华茂报》相配套的编刊通讯队伍,以此来为稿件来源、素材扩充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正是在这样一个对《华茂报》发展颇为重要的背景节点下,三年前四月的一个艳阳天下午、华茂学校的会议室里,我通过编辑部见面会顺理成章地成了《华茂报》编辑部大家庭的一员。
那次见面会也是我与集团办公室成员们的首次照面,作为编辑部骨干的他们充满自信与热情地向新人们分享交流了许多办报心得与未来计划。见面会临近尾声的时候,编辑部的同仁还专门和我聊起了到华茂实习后的阅读涉猎情况,我则生涩地回应了一堆校内与书本上的信息。现在回想起当时情形,真真有一种学生气未褪的滑稽,而我与编辑部大家庭也就在这样的开篇中不断拉近着彼此的距离。
加入编辑部后,我的主要任务是作为教育论坛项目部的通讯员给《华茂报》撰文缮稿,或新闻、或专栏,有时也负责为特刊出稿。由于自身并非传媒办刊的科班出身,万事开头未免心常凛凛然,以至于自我怀疑有呛行之嫌。倒是集团前执行总裁周时奋先生发现我为撰稿犯难后主动引导我抛开工作上的专业之见、勤于学习、博以精进、放开去写。为了进一步打消我的顾虑、激发工作热情,周先生还从当时我们着手的博物馆陈列策划工作出发,生动地把《华茂报》类比为若干年后博物收藏界受宠的善本,让我理解了内刊编订工作对保存、提炼、收藏、研究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变迁、文化风貌等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价值,至此一股关于《华茂报》辑稿编缮工作的崇高性与自豪感也就油然而生。
其实论到创报办刊的专业经历,非独我一人,当初《华茂报》编辑部里有专业背景者少、半路出家的多,但一路走来却也将该刊办得内容丰实、形色俱佳、好评不断,究其原因有二。一者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编辑部深谙人多智广之理,不仅从各个部门挖掘培养了一批编辑通讯的“常规部队”,更不限门槛、利用节庆活动、特刊征文等形式积极鼓励广大员工作为“预备役”参与报刊投稿与版面改进。如此一来,每期的八大版面可谓汇集了全华茂上下的智慧结晶,这些来源于华茂各处、反映华茂人身边事儿、满足华茂大众需求的新鲜资讯自然大受欢迎。二是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编辑部不光在办报人员与内容上不断挖潜,在形式上也勇于尝鲜,比如借助华茂达人秀选出的沙画高手的惠笔创作推出了漫画说事这一形式新颖的专栏就让人印象颇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华茂报还常组织编辑与通讯员参加专业培训和讲座,让大家不断借鉴学习外面的办刊专业知识,时间一长,《华茂报》编辑队伍的专业素质自然水涨船高。
编辑部在正式培训、例会学习之外还常组织娱乐活动,既让编刊队伍在工作之余得到了休闲放松,又联络了彼此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至今想到诸如炎炎夏日里在华茂学校食堂浓荫一隅不亦乐乎的“三国杀”游戏、秋瑟渐起时节东钱湖陶公岛烧烤的欢声笑语等经典场景,仍让人意犹未尽、大呼过瘾。
作为一份民营企业内刊能够届满百期实属不易,而曾得以作为它编辑部大家庭的一员则让我倍感自豪。说到底,正是曾经的缮稿撰文经历让我内心对届满百期的《华茂报》充满了期待,而这欣喜情愫之中又恰恰包裹着自己对那段韶时华年的怀念。
(王哲宇 2011-2013届专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