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溜走。正式接手《华茂报》,是在52期,2009年初,一个春节的热闹刚刚过去的日子,至今已蓦然走到了100期。
100期,总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数字,不仅仅因为数字本身,还因为这是一个因着回眸,遗落的碎片被串起点点闪烁的节点。
因为100期,我们翻出了有些发黄的早期《华茂报》。1997年8月1日,首刊,头版内容是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在北京举行,后来被华茂人广为熟识的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接见创业达人徐万茂先生的合影被定格。彼时起,国家教委题写的"教育为本、支教为荣"成为了华茂"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理念的核心要义。那一年,"华茂特别奖"产生并颁发,揭开了"华茂总裁特别奖"的序幕。
因为100期,我们特别联系了首期编辑陈丕瓒老先生,电话那头的他爽朗依旧,笑言一段岁月一首歌,一份记忆共年华,他爽快的应承了约稿。和其他往期编辑的约稿是快乐的,也是怀旧的。每一个曾经与华茂报携手走过一段岁月的华茂人,都乐于分享结缘的往事与成长经历,为曾经作为企业发展履迹中的见证者、记录者欣慰和感慨。
记得在华茂40周年企庆的2011年,因为编著《阳光道上-40年的100个关键词》,因为许多后来被传唱的华茂创业故事的亲历者,早不在原岗或已离开,久远的历史有些尘封,具体的年代亦然模糊。想到了从档案室借阅华茂报来追寻曾经的脚印,时间、地点、出席人物、时代背景,清晰而准确。印象深刻的是,编著《商学有道》的作家郑作时先生,首次索要的材料便是企业内刊报纸。当他浏阅完80多期华茂报,如何谋局《商学有道》的开篇便有了大致的轮廓。并坦言,作为早期的民营企业,90年代能编刊一份质量不错的报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茂对于企业文化沉淀的主动意识、自觉意识,当然企业经营业绩佳也是重要原因,想必这也道出了诸多同道中人的感受。
今天,当再一次翻阅100期,华茂走过的每一个脚步迎面而来,在90年代,如何让学具教具为德育服务,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任务。而随着1988年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动工,1999年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掀开了华茂投身民办教育的新篇章。2006年东钱湖国际教育论坛落户动迁湖畔,拉开了华茂打造最有影响力教育论坛蓝图的序幕。2008年冠名56届教仪展,则确立了构建最大教育装备服务平台的产业愿景,由此,产学研教育产业链的构建脉络和路径清晰呈现。
所谓历史,是筛选和过滤乃至加工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曾经的过往已化作云烟,而企业内刊作为侧重于正能量的记录者,忠实的、用心的摄录着每一个发展举措和文化成果,与企业同成长,共发展。由此,我们知道了,华茂40多年的时间,都去那儿了。
愿100期之后的《华茂报》,关注企业大事,更关注平凡的华茂人,记录的笔触更温暖、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