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95期 2013年07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 走近华茂

作为教改尖兵的华茂外国语学校

从传统教育中挣脱出来

作为一个深谙市场的企业家,徐万茂是在一边妥协中一边坚持自己的理念的。

徐万茂认为,如果家长们都在意孩子能不能升上大学,那学校就不能违背这种意愿。这是由华茂外国语学校的民办性质所决定的:它必须以学生和家长的最大利益为办学考虑的前提。因此在整个十二年一贯制的教学改革中,华外对于高中的教学改革是最少的。大部分华茂的学生们升到高中之后,就得让他们全力以赴冲进大学之门。

不过就算这样,华茂外国语学校也会与很多民办高中不一样。首先是它在高中的出口上不一样,徐万茂运用他多年以来在海外积累的人脉,在华茂高中部成立了中加班。这不仅使得这批华茂的学生容易被海外大学接受,更使得他们能提前处于英语的环境之中,适应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

但是海外留学毕竟不会是每个学生的选择,还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在国内考大学。而对此,华茂外国语学校还有变招:把目标瞄准国内高考的华茂外国语学校创新班,在其高中入学端,向整个地区的贫困优等生开放招生。

就这一手段而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徐万茂的商业智慧:对于即将跨入高中校门的贫困优等生来说,实力雄厚的华茂提出非常低的学费条件是他们所需要的,因为高中已经跨出了义务教育阶段,优等高中的收费是很多学生很难跨越的门槛。

而对于华茂外国语学校本身来说,这些优等生进入学校,本身就进一步提高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学习气氛,通过气氛的改变,大大加强了华茂外国语学校在未来高考中的竞争力。

在这种景象背后,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徐万茂不动声色的微笑。正如他经常说的那样:“中国式商道,就是圆通,就是持经达变。经要有,没有了这个经,就没有了方向,但一定要达变,没有变,就成了蛮干。”


如何走在潮流前面

新世纪之后,宁波的一个有利条件是本地已经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有大量的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随之带来了相当数量的外国人驻留。随之而来的需求是他们的子女教育能否本地化,而有着良好硬件条件的华茂外国语学校则承接这种需求的最好载体。

徐万茂抓住了这个机会,为华茂外国语学校争取到了成立培养这些驻留外国人子女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心的政府许可。此时,华茂内部对于教改的想法和实践也就迅速开始丰富起来了。

学校首先是在作为特色的英语教学上发力,在小学和初中实施了全过程的“牛津英语”教学。

而其次,华茂外国语学校尽可能地引入中西文化交融的学部。

在校方的努力下,华茂除了多元文化教育中心外,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全面开设了外籍部,学校成立了韩国部,引进了一批外籍教师和学生。使华茂的中外学生在交融中得到成长,形成相互之间的影响。

而由此,我们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由于交流带来的认识上的变化,可以想见的是,这种认识上的变化,会带来行动上的改变。徐万茂的办学方向在一系列内因和外因的推动下,开始得到认同。华茂外国语学校开始以一个学校的共识范围内从传统的文化里挣脱出来,找到了新的努力方向。

华外的相对优势和扩张的可能性

在徐万茂推动着华茂外国语学校一步步地走向变化之路时,在国内,相当一批民办学校则走入了没有方向的困境。

2004年开始,由于政府加大对公立教育的投入,公立学校师资的收入水平明显增加。那就是公立学校的稳定性,吸引了相当一批师资回流。而相当一批民办学校的弱点,则开始暴露出来。一批同时期办校的学校陆续倒闭,客观上造成了学生无学可上,而家长要把自己的钱要回来的社会现象。很有一些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希望华茂外国语学校来实行扩张,去兼并这批已经陷入困境的学校。

但徐万茂冷静地拒绝了这次机会。

关于这次涉及到华茂外国语学校连锁办学之梦的机会,徐万茂说:“连锁办学,我不是不想。但实现这个梦,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我们有一个成熟的办学模式;第二是要有一个完整的团队,能连续不断地培养出人才。只有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我们才能去抓扩张的机会。否则就会事倍而功半,对华茂办学,没有好处。”

徐万茂的这种态度,并非是简单的谦逊或者是保守。事实上,也正是他“守业比创业难”思想的体现。他清楚地知道,要办学校,除了硬件条件上台阶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师资。不管面临的机会有多好,华茂教育集团要抓住连锁办学的机会,没有一套可以持续培养出优秀师资的机制,再好的机会都会要失去,甚至给华茂在教育上的品牌带来危机。

也正是因此,华茂外国语学校开始了持续的“名师工程”,探索一条培养名师的道路。

(徐万茂法则:交流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前提是必须采取像太阳升起而让人脱去棉衣一样的手段,挣脱文化的传统只有让人切身处地地感受到先进文化的好处,才能推动起来。徐万茂在华茂外国语学校所做的一系列措施,从最早的强硬到后来的柔和,其原因是一开始必须推动整个学校从封闭和保守走向开放和接受,而后才促使变化的发生。)




上一条:暂无信息

下一条: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