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31期 2017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 师之有道

研究才能教得更有意思

忙中偷闲读完了《有效教学》,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研究才能教得更有意思”这句话。关于教学,可研究、需研究的东西很多,这里暂且抛开别的,只说说我对研究课文的感受。

随意翻开一篇课文,我们都会发现没有几个字学生是不认识的,没有几句话学生是看不懂的。所以,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最无聊,许多人认为语文课上学生最找不到成就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提起神来?如何让语文课的效率更高呢?我觉得这就需要老师课前深入研究课文,然后带着学生“在无疑处读出疑问”。

比如,《背影》是一篇传统课文,1500来字,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怎样让正处于叛逆期的初二学生能理解并感动于文中的父子亲情,怎样把这一课上得有新意、有深度,集体备课时,大家又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细读。细细揣摩那些看似平淡、浅显的文字,一个个问题渐渐冒出来了,比如:在《背影》文章与“背影”故事之间相隔了整整八年,为什么事隔八年朱自清先生要提笔记叙这件事情?是一件怎样的事让朱自清的家境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文章一开始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里的不相见是不“愿”见,还是不“得”见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们便查资料,找背景,阅读文学史上对这篇文章的解读,经过这样的探究,我们发现,许多与文本有关的背景并没有出现在教参中,而这些背景又是直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的。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了解了期间朱自清与父亲的那些龃龉与不欢,再去反复涵咏文中简约、含蓄的语言,最后学生发现这篇文章并不像文字表面所表达的那么简单,而是朱自清在经历了谋生的艰辛和养儿的不易之后对生活的感受,它写出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和体恤,写尽了被岁月打磨之后沉淀下来的父与子之间无言的深情沟通。

可以说,选入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1/8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透彻理解这1/8,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教师及时地掌握这些信息,并把它们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介绍给学生,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无聊,而且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透彻;不仅学生感觉有意思,老师也会更有成就感。

余秋雨先生说:“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用心去体会。”这不能只是老师拿来教育学生的说辞,更应该成为语文老师自律的话语。为了教得更有意思,也教得更有底气,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饶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