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19期 2016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 专题 培训

知行合一:传奇王阳明

特邀百家讲坛名师董平 解读阳明心学

2016129日,澳门永利皇宫官网入口组织开展年度主题培训,特邀央视百家讲坛名嘴董平教授作客,主讲“知行合一:无限扩大的生命境界”,集团各成员单位中层以上人员200余人参与培训。

董平教授娓娓道来,从讲述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开始,每至精彩之处,都会让人心潮澎湃。董平说,成为一位圣人至少具备两点,一方面他必须心怀天下,另外一方面他必须是道德楷模并有强大的实践道德的能力。他认为,经过现代视域之下的重新诠释,作为王阳明思想体系核心内容之一的“知行合一”之说,仍然有其独特的现实价值。谈到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他说“心体光明,咱们的世界才光明,心有所思便定有所行。”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高度统一。“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阳明心学主要思想: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在陆九渊的学说基础上,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故又有“陆王心学”之说。

王守仁反对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全面概括。诠释的意思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生平简介: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以“立德、立言、立功”这“三不朽”的千古勋业达到了人格理想的高峰,被誉为“全能大儒”、“明代第一流人物”。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王阳明“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七年(1512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谥文成,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历史名人说阳明: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在其在位的隆庆年间,在王阳明逝后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的基础上,追赠新建侯,谥文成。后王阳明于明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青年们啊,你们感觉到痛苦了吗?你们发现了危机吗?我告诉你们唯一的救济法门,那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梁启超

国学大师梁启超受老师康有为的影响,加上流亡日本多年,对阳明心学服膺有加,他曾经称赞阳明为“阳明先生,百世之师”,并表示王阳明“是一个豪杰之士”是因为他在程朱理学一统天下之时,以极大的勇气,挺身而出,用“心即理”的学说与之抗衡,以“知行合一”理论,戳穿了那些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梁启超本人以阳明心学作为安身立命的依托,在“心绪恶劣,不能自胜”之时,“唯读《明儒学案》,稍得安心处”。

 

大凡阳明学说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一曰枯禅的,得一可兴邦,得一可亡国,中日各得其一。

——高濑武次郎

对于阳明心学对近代日本的全方位影响,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坦言不讳,他在《日本之王阳明学》一书中说:“我邦王阳明学子特色,在其有活动的实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大凡王阳明学含有而元素,一曰事业的,一曰枯禅的。得枯禅之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东乡平八郎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上一条:暂无信息

下一条: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