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02期 2014年6月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 华茂品茗

潘天寿作品欣赏

“中国美院教授书画展”虽已悄然落幕,但馆藏名家作品的风韵依然弥久留存,本期我们挑选了潘天寿先生的三幅馆藏书画作品,将带您再次走近和领略大师作品的风采。

潘天寿《朝日艳芙蕖》图轴

 

潘天寿《幽兰》图轴

 

潘天寿《苏东坡诗行书》轴

 


作者简介:

潘天寿(1897—1971),现代画家、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主持、寿者。浙江宁海人。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艺术特点: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

从青年到晚年,他有一以贯之的风貌,从绘画、书法到诗歌,也有一以贯之的气象——他的行书多出以扁笔,方圆并用,生辣刚劲而姿致奇峭,适足与画面相一致;他的诗近于李贺、韩愈和黄山谷,注重炼意炼句,僻拗老健,力排纤柔。在潘天寿艺术的背后、心理的深层,那种一以贯之的独特气质个性起着重要作用。出色的艺术家都是把独有的个性气质发挥到极致,才成就了自己的艺术。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

大约在40年代末,潘天寿的艺术造诣走向成熟,至50年代后期进入高峰期。正如许多研究者指出的,以这一时期的作品为准,他的风格和创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语来概括:“强其骨”、“一味霸悍”。“强其骨”就是以力胜。骨力、骨气是中国书画阳刚美的审美标准。


趣事:

忘年之交

1924年,潘天寿时年27岁,在上海美专任教。 上海是东方大都市,人文荟萃,名家众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当时住在北山西路吉庆里一幢石库们楼房里。

潘天寿对吴昌硕仰慕已久,一天,由友人陪同,登门拜访。见吴昌硕一点没有大画家的架子,潘天寿打消顾虑,从包袱里取出自己的画作,毕恭毕敬地说:“学生自学绘画,水平不高,请先生指点。”吴昌硕时年八十,画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默默看着潘的每一幅花鸟画,一旁的潘天寿紧张得额头冒汗。吴昌硕看毕,双目一亮,以少有的赞扬语气说:“你画得好,落笔不凡,格调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寿,你要好好努力。”吴昌硕亲热地称他“阿寿”,从此潘天谨改名“潘天寿”,画画也多用“阿寿”、“寿者”题签。

潘天寿与吴昌硕从此结下了“忘年交”,情谊甚笃,常去拜望。每读佳作,吴昌硕必品评指导。一天下午,吴昌硕翻看潘天寿的画,不禁神似飞动,伏案挥毫,写就一幅篆书对联,联曰:“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潘天寿因常有机会观赏吴氏画作,耳濡目染,画艺大进,但他“学吴不泥吴”,吴昌硕感叹地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上一条:暂无信息

下一条:暂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