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与追索”——华茂教育典藏中国美术学院两届全山石油画创研班作品展
2025-04-15

四月的甬城,春潮翻涌,艺术之风正盛。


2025年4月10日,华茂美术馆完成升级改造后焕新开放,以“跋涉与追索——华茂教育典藏中国美院两届全山石油画创研班作品展”作为开馆首展。展览由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宣传部、宁波市鄞州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宁波市鄞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徐万茂美堉基金会、华茂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学院两届全山石油画创研班26位学员的主题性油画作品,展期持续至7月9日。



当日上午,展览开幕式在华茂美术馆正大厅举行,来自政府、艺术界、学术界、教育界和媒体的近200位嘉宾汇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一艺术盛事。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邬大勇;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华茂创始人徐万茂先生;澳门永利皇宫官网入口董事长兼总裁徐立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学员代表也结合自身学习与创作经历发言,此外,创研班导师组代表胡振宇、翁诞宪、孙景刚、黄发祥,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国辉亦受邀出席,为开幕式增添学术分量。

DSC04180-3562161116.jpg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杨劲 

DSC04254-3562165961.jpg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邬大勇 

DSC04323-3562133411.jpg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全山石 

DSC04376-3562157708.jpg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威 

_DSC9595-3562219112.jpg

△澳门永利皇宫官网入口董事长兼总裁:徐立勋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艺术家,全山石教授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可谓承前启后,被誉为中国油画创作的“引路人”、中国油画教育的“铺路石”,在2019年荣获中国文联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21年荣获首届“华茂美堉奖”,2023年荣获“首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等。多年来,他始终秉持“学习油画必看原作”的教学理念,强调要把课堂开设在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通过直面大师原作理解油画的质感、色彩与笔触。他指导的创研班坚持油画创作生活化、本土化和民族化探索,将主题性创作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培养出大批兼具扎实造型能力与现实关怀精神的艺术家。本次展览正是其多年教学成果的集中呈现,让观者切身感受到“主题性创作”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


_DSC9647-3562255922.jpg


同样这种教学理念也是华茂所倡导并深刻影响着华茂的教育实践路径,华茂创始人徐万茂先生曾说过:“收藏为了教育,建馆旨在育人”,这一理念与全山石教授“学习油画必看原作”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华茂通过系统性收藏中外经典油画,将其转化为美育“活教材”,为华茂学子甚至社会各界提供直面大师原作、感悟艺术真谛的实践平台。为此,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和华茂美术馆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让“看原作”从理论倡导,落地为学习生活的常态。


_DSC9641-3562219618.jpg


在全山石教授的助力下,华茂艺术教育的星星之火,引燃了社会美育的燎原之势。这簇星火让华茂构建起新的教育范式:在基础层面,紧扣“美育从娃娃抓起”的核心理念,以学校为阵地、课堂为渠道,将技法训练与审美素养相融合;在实践层面,依托五馆,即华茂美术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华茂科技馆、华茂体育馆以及未来即将完工的华茂图书馆等作为美育实践基地,通过艺术展览、创作实践、社会公益等活动形式,多样呈现“产学研”教育生态链。从最初的艺术火种到如今的实践标杆,华茂始终秉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初心,使美育实践基地不仅成为滋养创新思维的沃土,更通过持续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和公益项目,让这簇星星之火照亮更广阔的社会图景,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目标。


_DSC9674-opq3562236917.jpg


随着展览正式启动,嘉宾们步入展厅,在全山石教授的讲解下,中国美院全山石油画创研班两届共26位学员的主题性创作成果呈现眼前,这些作品承载着全山石教授的心血与艺术教育理念,既是创作教学的实践结晶,也是现实主义油画语言的时代探索。在师承与创新之间,在经典与当代的交汇处,这场作品展不仅延续了主题性油画的传统,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与启示。


_DSC9706-3562257519.jpg

_DSC9717-3562285902.jpg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全山石教授对艺术传承的执着,展览筹备期间他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布展,从作品陈列的视觉节奏到灯光调整,九十多岁高龄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布展一线。【华茂教育典藏两届学员名单(排名不分先后):第一届邬大勇、封治国、来源、任志忠、李前、波里亚、陈伟平、潘勤、黄庆、周小松、孔凡博、尹骅;第二届吕鹏、王梁、黄木鉴、吉鑫源、朱江波、蔡俊杰、霍尧、莫非、何永兴、顾天龙、何辉、吴威、梁君儒、方经纬】


展览以三个展厅的空间构建层次分明的叙事脉络,作品题材既凝视重大历史事件,也关注社会变迁,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捕捉时代脉搏,在色彩、光影与构图中融合传统技法与当代语汇,为主题性油画注入新的可能性。漫步三个展厅,观众不仅能看到青年油画家的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更能体会他们笔下流露的对现实的情感、对人性的体察、对时代的共鸣,而这一切早在十年前,便已经埋下了伏笔。


_DSC9180-3561934789.jpg

_DSC9164-3561871003.jpg

_DSC9174-3561914756.jpg


2015年,全山石艺术中心与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创办首届”全山石油画高级创研班“,面向全国选拔具有潜力的青年油画家。彼时,这批学员尚未成名,但华茂美术馆以独到的眼光,将他们的‘萌芽期’作品纳入馆藏,成为国内少数系统性收藏青年艺术家主题性创作的机构。


在全山石教授大量心力倾注下,创研班以“培养中国油画的后备力量”为目标,构建了“基础训练+创作实践’”国内教学+境外考察’的多元模式。2015年,首届学员赴俄罗斯进行40余天的艺术考察和深入当地农村对景写生;2016年,全山石教授带领学员辗转巴黎、马德里等10余个城市的38座博物馆及艺术研究院考察,在世界油画大师原作前现场授课。从2015年到2016年,徐万茂先生与其孙徐钰程两度随全山石创研班参加境外艺术考察。彼时的孙子才十几岁,当站在一幅幅经典艺术作品前,他深刻体会到了艺术教育对心灵与思想塑造的力量,更加理解爷爷为何对美育教育如此执着,那一刻三代人以“美育为教育核心”有了信念的传承。


_DSC9177-3561890655.jpg


华茂从创始人徐万茂先生到董事长徐立勋,再到如今华茂社会事务发展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徐钰程,三代人虽成长于不同年代,对教育也有着各自不同差异的理解,但都高度一致重视美育教育——艺教融合,这也是艺术在家庭教育中的薪火相传。


_DSC9759-3562332132.jpg


2021年,第二届创研班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分段实践相穿插等多样化教学模式,让每位学员都完成了一幅或多幅的大型主题性创作。


十年间,从俄罗斯广袤的田野到欧洲博物馆的艺术殿堂,从课堂写生到大型主题创作,华茂美术馆的收藏始终与学员的成长轨迹紧密交织。本次展览中,26位艺术家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体探索,更折射出一家民营美术馆对艺术教育的长期坚守——以收藏为纽带,让美育的星火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静水流深,大爱无疆。展厅内还特别呈现了学员们在创作与学习过程中拍摄的活动照片,生动呈现艺术创作背景与过程,让观众得以透视作品背后的思考轨迹。


这样的展览呈现方式,也呼应了华茂美术馆一直以来对艺术教育与收藏研究的深耕。华茂美术馆位于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内,由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设计,占地4.14亩,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馆舍横跨中轴河道,四周环水,融合江南民居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构建出独特的文化景观。“收藏为了教育,建馆旨在育人”始终是华茂美术馆的核心理念。2008年,华茂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并始终坚持不以商业运作为目标,而是以艺术教育为宗旨,长期免费开放。馆藏作品涵盖中国书画、欧洲油画、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等多个艺术体系,在国内民营美术馆中独具特色。


_DSC9784-3562312092.jpg


华茂美术馆的诞生源于四位长者的远见:油画家全山石、山水画家童中焘、华茂创始人徐万茂先生、中国美院党办原主任金顺法。他们以“求精不求多”为原则,确立中国画聚焦“中国大家、浙江名家”、油画锚定“写实主义”的收藏定位。仅馆藏的油画作品就包括提香、鲁本斯、凡·戴克、柯罗、雷诺阿、列维坦等西方大师真迹与徐悲鸿、颜文梁、关良、沙耆、莫朴、罗工柳、靳尚谊、全山石等中国油画经典。美术馆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自开放以来,年接待参观者5万人次以上,随着美术馆的重新改建和升级,未来将吸引更多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与交流,成为更为重要的文化地标和艺术教育基地。


_DSC9111-3561885243.jpg


通过这些珍贵的馆藏,华茂美术馆成为了华茂学子们学习中外艺术史的“活教材”,让莘莘学子得以直面原作、触摸艺术灵魂。这一举措,堪称“艺教融合”的典范,体现了华茂对全山石美育理念的深度实践。通过收藏、研究与教学的有机互动,华茂让艺术创作不再是孤立的展示,而成为承载教育价值的艺术生态载体。在全山石教授看来,华茂不仅是他艺术教育思想的重要承载地,更是推动“全民美育”理念落地生根的实践基地。他始终坚信,华茂有能力,也有担当,把全民美育这件事,做实、做好。


在美育这条道路上,全山石教授与徐万茂先生惺惺相惜,是彼此的知音,以艺术教育为纽带,二人合作打造了多个标志性文化项目:共同创建华茂美术馆和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全山石教授在选址、展陈设计及藏品体系构建中发挥核心作用,徐万茂先生则倾力提供平台,汇聚资源,推动构想落地生根。


DSC04018-3562018905.jpg


徐万茂先生高度推崇全山石教授的艺术造诣与教育理想,全山石教授则赞赏徐万茂先生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坚持,尤其是对美育教育的重视。他们既是理念上的共鸣者,也是实践中的同行人,正是这种对“育人”使命的共同理解和无私的教育胸怀,使得华茂成为一个不断滋养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的沃土。


作为华茂美术馆升级后的首展,本次展览完成了硬件设施的升级。华茂美术馆以高标准要求,新增恒温恒湿展厅、智能光控系统,为现实主义油画的原作保护与观赏体验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在展陈方式上也进行了系统升级,观众可沿环形动线自由观展,沉浸式体验与艺术作品对话。这种更开放的空间布局、更智能的管理模式、更沉浸的观展体验,让艺术真正走近大众,让教育与艺术的融合更加深入。展厅不仅是作品的展示场域,更是灵感萌生的空间,是艺术家与公众对话的桥梁,也是市民与青少年理解、讨论、实践艺术的重要平台。观众在这里不再只是“看展者”,更是“参与者”,通过多维度方式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理念及其社会价值。


DSC04003-3561979574.jpg


硬件升级的同时,华茂美术馆的教育职能也在不断拓展。近年来,华茂美术馆积极推进“馆校一体”的联动模式,与区域内学校、艺术机构展开合作,使华茂美术馆不仅是展览空间,更成为课堂的延伸。自开馆以来,华茂美术馆已举办100余场展览,吸引约40万人次参观、研学,成为市民共享的艺术交流平台。在这个新的展陈空间里,艺术不再是被动的观赏对象,而是激发公众审美体验、推动艺术教育创新的载体,使艺术不再只是静态的展示,而成为可以被讨论、被体验、被理解的文化载体。


这种美育实践深度践行了华茂创始人徐万茂先生的教育理念,正如其所言,“美育不是高大上的,不是刻意做的,是思想激发心灵美,日常工作生活,在大自然中提炼的。”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培养,更是贯穿成长各阶段的美育实践,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发展,塑造兼具审美能力、创新思维与家国情怀的新一代。


_DSC9309-3562080266.jpg


为实现这一育人目标,华茂创新性地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在“承认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多元发展”十六字办学理念基础上,将“三大育四爱”教育理念,即将大教育、大艺术、大美育融入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庭、爱生命。依托教育博览园“四校五馆”的空间营造,华茂构建起以艺术环境育人的新范式,打造出“无围墙”“沉浸式”的艺术教育平台,使美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华茂还不断拓展美育的实施场域,持续推进“美堉奖”“教育论坛”等学术平台建设,这种突破性的探索,让美育真正融入日常教育与社会文化之中,推动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现实主义油画教育的一次系统性回顾,也是一场跨越校园与社会的美育成果分享。从十年前播下的“艺术种子”到今天展览墙上的主题性油画佳作,从一届届青年学员的成长轨迹到一次次展览的不断更新,华茂所坚持的美育之路是一条缓慢却坚定的耕耘之路。它不依赖宏大的口号,也不倚重流量的喧嚣,而是在一次真实的观看、一场师生的对话、一幅作品的沉淀中,悄然积累、深深扎根。正是这种绵延不断、润物无声的积累,构成了美育向上生长的力量。


跋涉未有穷期,追索永无止境。未来,华茂这座“无围墙”的美术馆将继续以丹青为舟,载着艺术教育的星火,驶向更多需要美照亮的心灵港湾。